西方美術史之油畫篇
  威尼斯畫派活躍於15世紀至16世紀,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出現的畫派。由於佛羅倫薩城的衰落,很多佛羅倫薩的藝術家來到當時已成為地中海沿岸最大商業中心的威尼斯發展。因商業的發展,威尼斯整座城市瀰漫了濃重的世俗氣息。湛藍的海水與東方商船的絢爛色彩交相輝映,使得威尼斯畫派的藝術家們對色彩極其敏感,創作題材也從宗教轉向了世俗,繼而轉向美麗的自然風光,作品透露出一股強烈的享樂主義色彩。異教和女性裸體題材備受推崇,這些裸體不像波提切利的那麼空靈,也不像米開朗琪羅的那麼雄偉,而更多的是偏重肉感的表現。
  16世紀初,威尼斯畫派最著名的兩位畫家是喬爾喬內(Giogrione,約1477-1510)和提香(TiTian,約1488-1576),他們吸收了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精華,併在用色上更為明快,同時人物背景的風景比例更大。喬爾喬內是架上畫的先行者,他本身也是一名音樂家。他的作品極富有音樂感,像一首歡快的奏鳴曲,色階的變化柔和溫婉並且極富有層次感。這一畫風直接影響了提香及後代威尼斯畫派畫家。提香繼承和發展了威尼斯畫派的特色,並將油畫的色彩、造型能力推進到新的階段。他中年的作品畫面精緻,沉穩而有力;晚年則用筆豪放,色彩單純而富於變化。
  喬爾喬內1510年死於瘟疫時,只留下少數帆布油畫,但他曾與提香一起工作,提香是他的助手。學者們長久以來都在爭論誰是《田園協奏曲》(Pastoral Concert)的作者。這幅畫完成於喬爾喬內去世那年。所以有人認為是喬爾喬內的作品,而另一些學者又從筆法用色等信息推斷作品出自提香之筆。
  《田園協奏曲》的內容是不明確的。畫左的女子為什麼要把水倒進井里?為什麼一個男子是衣冠楚楚的紳士,而另一個是鄉下的農民打扮?魯特琴是當時宮廷所用樂器,而笛子則來自牧羊人,為什麼會同時出現在畫面?這有什麼寓意?也許只是寓意了神聖與世俗之愛的可能,或許是吟唱了一首大自然與人類共存的贊歌,抑或是畫家從神話人物中尋見了塵世的歡樂生活與美好嚮往。作品內容的寓意和作者之謎一樣引得我們產生不盡的遐想。
  【小知識】
  “金色光芒”
  由於威尼斯四面環水,氣候潮濕,所以在歐洲其他城市隨處可見的壁畫很少出現在威尼斯,1475年“油畫(混有亞麻油的顏料畫)”開始興盛,於是壁畫在威尼斯幾乎絕跡。用油彩在帆布上作畫,成為新興的繪畫方式。通過把顏色上光(即塗抹一層透明的顏色),使用少量顏料混合大量亞麻油製成的油彩,使畫家能夠製造一種“光”彩,仿佛來自畫面內容本身。通常,少量的黃顏色會加到畫面最後一層的保護色中,從而形成維尼斯畫派獨有的“金色光芒”。除此之外,帆布本身的質地也被畫家們很好地利用,帆布在光油的作用下反過來也“捕捉”到了最真實的光線。
  □潘鴻
  女,80後雙子座自由撰稿人,美術史專業碩士,現為策展人。  (原標題:《田園協奏曲》 威尼斯畫派中的一道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b70sbkgf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